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读《人民日报》
投稿人:薛鲁光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18 16:46:14  

读《人民日报》 薛鲁光  上世纪60年代末期,我刚上中学,家住上海市一幢老式的法国建筑里,电影明星王丹凤就住在我家楼下。当时文革,学校都停课了。闲来无事,就到四楼的单位看电视,在那里平生第一次接触到了《人民日报》。一看报名就懵懂地猜想这一定比上海的《解放日报》大,是一张全国性的大报。一天发生在全国各地的重大新闻、消息全集中在这8个版面上。图文并茂,真是:手揣《人民日报》,晓知天下事。
  高中文化的爸爸是家里“喝墨水”最多的人。他当时是市卫生局的干部,比较关心国际大事,在家里订了一份《参考消息》。每天下班后最大的乐趣和休闲方式,就是吃好饭,洗漱完后,靠在床沿上以一张《参考消息》来打发时光。当百无聊赖的家长里短和孩子们玩耍的游戏已经不能引起大家兴趣的时候,我们姐弟5人就把目光聚焦到了爸爸身上。于是,爸爸又多了一项工作:给大家伙读报。慢慢地,休闲时间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读报时间。由于《人民日报》紧贴党和国家政策,信息量大,于是爸爸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并选择读《人民日报》来让我们接受教育。
    爸爸读报很认真,遇到需要解释的地方,还将自己所理解再给大家讲一遍。越来越多的街坊邻居聚集过来,遇到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关于教育、外交的一些文章,大家还会热烈地讨论一番。我还记得报纸上报道中美建交的时候,大家兴奋的谈论到很晚;报道尼克松访华时,大家激动得彻夜难眠……大家都由衷地说:“人家看报咱听报,一举多得受教育”。  

这读报的好处多了去了。你想啊,一人看报多寂寞,大家讨论,既活跃了气氛,联络亲情,还培养了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习惯,最重要的为提高我们子女的文化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年坚持读报,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正直,要多学习。于是,我从部队退役回沪后,就一门心思学文化,凭着一股毅力,我终于在39岁那年,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中学教师。我把自己读《人民日报》,走有为人生的经历讲给我的学生听,让他们也做一位读报人,沐浴党的政策阳光,立志报效祖国。  

随着时代变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购置了电脑、宽带上网、装了IPT的电视机,可供休闲的活动越来越多,可我家里依然保留着读报的习惯,每天晚上夜幕降临时,总是由我给家人读《人民日报》,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我儿子考上大学。儿子住宿去了,听众没了,我只有自己看报了。爱人也喜欢看各地新闻。我们共同的爱好之一就是读《人民日报》,因此,读《人民日报》的习惯仍然在我家保留着。这次汶川大地震,要了解各地抗震救灾情况,看、读《人民日报》可以不出门就“晓知天下”,觉得读《人民日报》的日子是那么的充实,教孩子读《人民日报》的日子是那么让人怀念。  

再过6年,我就要告别“粉笔生涯”。然而我对《人民日报》的感情一定会与日俱增,我还要教育我的学生,大家都来看报、读报,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