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知法当从年少始
投稿人:良缘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25 22:09:10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而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法制观念的强弱,更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社会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遵守法律规范自觉性的增强,也必将有助于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遵纪守法是我国21世纪创新型人才必须培养的基本素质,未成年人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预备队和生力军,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进而增强他们的法律素养,深化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不仅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遏制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发展态势的现实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更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百年大计。

正值美好的花季一些未成年人,却不幸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令人痛惜。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很严峻,已被公认为是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公害,主要呈现为急剧上升的犯罪态势、不断恶化的犯罪性质、成人化的犯罪手段、团伙化的犯罪方式、偶发性的犯罪动机、低龄化倾向的犯罪结构等特点。据报道,某地破获了一个拦路抢劫团伙,7名犯罪嫌疑人都是高中学生,有的还是学习名列前茅的所谓“好学生”。究其原因,既有未成年人主观因素,又有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首先,未成年人的生理与心理尚不成熟,辨别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差、自我约束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易受暗示,多盲从,并且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其次,社会中各种不健康因素直接毒害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一些充斥淫秽、暴力内容的文化垃圾屡禁不止,起着某种意义的直观示范作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之风、哥们义气等不良思潮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未成年人不成熟的心灵;而一些非法游戏厅、网吧则更是滋生犯罪的土壤,为部分未成年人提供了偏离正轨、走向犯罪的温床。再次,学校教育的失误以及管理和教育的不到位,没能起到正确引导和有效防范作用:一些学校的法制教育方法、内容、形式比较枯燥、呆板,难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使得部分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淡漠;我们社会对未成年人普法教育重视不够,甚至根本忽视对未成年人进行遵纪守法观念的培养。其四,家庭原因也不可忽视,父母行为失当或家庭教育失控都会在未成人犯罪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父母对孩子对于溺爱,放任自流,致使子女小错不改,一步步发展到违法犯罪;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拳脚相加,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只管自己拼命挣钱,对子女物质要求尽量满足,但疏于管教,部分子女物欲日渐膨胀,精神日渐空虚,最终走上歧路。除了上述已被社会公众基本认同的因素之外,一些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极为贫乏,法律意识极为淡漠,不知法、不懂法、犯罪后而不自知的状况,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自觉守法的法制观念和良好品行,是一项保障未成年人的远离违法犯罪,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何加强我市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工作,也是我市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由于我市外来人员多,加大了我市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工作的难度。现阶段我市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在学校配置法制副校长,每学期上两次法制课;二是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户工程建设;三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如开展法制图片宣传展、12.4法律宣传日宣传以及在电视台开设法制专栏等。但是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仅仅靠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家庭、社会、学校联动起来,形成一个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的保障体制,才能从根本上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家庭中,长辈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都十分重要,不仅要教育孩子学法,而且要在学法、守法方面做出榜样;社会作为普法的大课堂,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要确实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开展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活动;但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摈弃只看学生考试分数的应试教育的理念,把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列为培养一个合格学生的“必修课”,使他们学法真正有课时、有教材、有考察,最终学有所得。

总之,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让未成年人知法、懂法,是预防他们犯罪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其实,让孩子们知法的意义绝不仅仅是预防犯罪,更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待全民法制意识的提高。如果没有全民法制意识的提高,即使有再完备的法律体系,人们也不会尊重法律、敬畏法律,进而依法行事。我市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良好时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也越显重要,他们是我市未来经济建设的真正主力军,只有让他们处于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中,才能更好地挖掘他们为社会做贡献的潜力,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