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美丽而神奇的“祖鲁节”
投稿人:天山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4 15:14:57  

美丽而神奇的“祖鲁节”     祖鲁节,又叫明安珠节、千灯节、千佛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在农历的十月二十五举行,蒙古族人认为过了祖鲁节,每个人都会长一岁,智慧也增加一分,还会有又一个美好的日子在等着自己。  

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土尔扈特、和硕特蒙古族,曾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写下了壮丽的爱国篇章,他们的祖先在清朝时为反抗沙俄的残酷压迫的血腥统治,曾率领30多万同胞冲破沙俄官兵的围追堵截,历尽千辛万苦返回祖国,定居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在他们的心中,灯就是希望,是前进的方向。祖鲁节,在他们每个人心中是一个永远年轻、神圣的节日。他们以灯的形式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对一个美丽传说的传颂: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孤儿,向别人家讨饭,这家只有老两口和一个女儿,老两口看见这个孩子可怜,就决定把他收留下来。几年以后,这个孤儿长大成人,和老人的女儿产生了爱慕之情。老两口看出了他们的心事,就让他们去自立门户,于是给了他们一顶旧毡房和几十头黄牛。  

孤儿带着自己的妻子告别了养父母来到大海边(博斯腾湖),打算在这里开始新生活。一天忽然来了一位身穿白袍、留白胡须的老爷爷。老人对年轻的人说:“孩子,我们是草原的子孙,可不能丢了祖先留下的家业呀!山那边有一片广阔的草原,你们就到那里去生活吧!”说完这话,老爷爷就不见了。  

这对年轻的夫妇知道遇到神仙指路了,于是就带着自己的毡房、赶着黄牛翻过大山,来到了山的另一边,但他们却发现这里根本没有水草,到处都是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小两口就动手支起了毡房,准备挤点牛奶充饥。但在他们喝牛奶前没有忘记祭祀天地,谁知刚倒了一点,所有的牛奶无缘无故地全洒到了地上,他们只好饿着肚子睡觉了。第二天早上,小两口惊喜地发现,那洒了牛奶的地方流淌着清澈的泉水,泉水流过的地方长出了绿草,荒凉的戈壁竟然变成了一块水草丰盛的大草原(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清澈的泉水汇成了美丽的天鹅湖。从此,蒙古族人民就成了这里的主人,他们将牛奶看成了至高无上的食品,从不浪费上滴,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十月二十五日。从此,每到这一天,蒙古族群众都要在草场上洒上牛奶和奶酒,祝愿水草丰盛,这一天就成了他们神圣的节日――祖鲁节。  

每到祖鲁节,蒙古族朋友便会装上五颜六色的民族盛装,和老人、亲戚们围坐在一起吃粥,与平常的粥不同的是,祖鲁节的粥是用米、麦子、豆子等各种各样的谷物熬制而成,有点像八宝粥。在吃过粥的同时,大家相互说些祝福的话。吃过粥后,年长的人开始祝酒:敬天敬地,祈求老天保佑明年风调雨顺;敬儿女亲朋好友,祝愿大家长了一岁,生活更加美满······大家也轮着祝酒,有唱歌的、有弹三弦的、有拉马头琴的、有唱长调的。晚间掌灯时节,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用荞麦面和酥油做成的珠勒佛灯,放在桌上的盘子里。有的一盘佛灯33个,有的300个不等,同时做些桌灯放在窗台上、门套上、牛栏、马棚边,然后合家围坐灯旁观灯,以示日子红火兴旺。  

在蒙古族人的记忆中,灯伴他们成长,灯对他们的启蒙和意义是谁也代替不了的,这是一种精神的财富。幼年时,老人们以灯为鼓舞,长大后,以灯寓意走过的挫折;老年时,人生的灯不断交融,耐人寻味。草原上点灯,是一种诗的记忆,更是一种浪漫的情怀,在那个夜晚,醇香的美酒端上来,优扬的马头琴弹起来,洁白的哈达飘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人、灯、美酒、草原、哈达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也是蒙古族人难以割舍的草原情绪。  

现代的蒙古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期盼变得更加执着。祖鲁节点燃的是希望之灯、祝福之灯、团圆之灯,她是新时代蒙古族群众用思想、用文化、用激情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歌唱和向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